面对能源转型挑战,不少国家将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管理电网间歇性的一种方式,我国也在建设更多、装机容量更大的抽水蓄能项目。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构建新型
电力系统,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源、资源与环境制约的关键举措,抽水蓄能电站是构建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和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的储能支撑。
今年以来,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实现新突破。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,风电、光伏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。
同时,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迈上新台阶。一季度,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突破20%,超出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,带动非
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。风电光伏新增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。
新能源规模快速增长,需要电力系统具备更强的调节能力。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,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
水电站,被誉为“超级充电宝”。抽水蓄能电站具有调峰、调频、调压、系统备用和黑启动等多种功能,是目前技术最成熟、经济性最优、具有大规模开发潜力的电力系
统绿色灵活调节电源,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、高比例、高质量跃升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以来,为适应新能源跃升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、补齐系统调节能力短板,我国不断完善配套政策,抽水蓄能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、取得新
成效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抽水蓄能投产装机规模超5800万千瓦,电站利用小时数稳步提升,产业发展态势整体向上向好,已成为电力保供和低碳转型不可或缺的生
力军。
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明确,到2025年,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6200万千瓦以上;到2030年,投产总规模1.2亿千瓦左右;到2035年,形成
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发展需求的抽水蓄能现代化产业。抽水蓄能、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之间存在多维度互补关系。通过技术融合、模式创新、统筹优化,构建‘新能
源+长时稳基荷+短时快响应’的立体调节体系,形成多时间尺度的调节能力:短时响应通过飞轮、锂电、液流等功率型新型储能承担秒级调频,平抑风光出力波动;
中时平衡通过抽水蓄能+压缩空气储能联合运行,解决日内负荷峰谷差;氢储能或重力储能具有季节性调节能力,能够发挥一定的长时保障作用。
有机构预测,在“双碳”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下,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保持年均15%以上的高速增长。
“抽水蓄能+新型储能”协同发展模式将成为行业前进的重要方向,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深度挖掘两类储能技术体系的互补特性,系统性提升多能互补协同效能,为构
建清洁低碳、安全可控、高效互动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战略性支撑。
作为电力系统的压舱石,抽水蓄能承担着基础性、战略性调节任务。“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形成‘长时+短时’‘集中+分布’的多层次储能体系,共
同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消纳。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,两者协同将更加紧密。此外,在“双碳”目标下,电源转型路径整体呈现出清洁化发展
的态势。抽水蓄能由传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向发挥能源电力、经济社会多领域综合效益转变,抽水蓄能电站将在规模化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
重要作用。